股票配资平台软件有哪些 在海岛,余华与文坛老友谈起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12月7日,近1500名观众、读者从各地赶赴三亚,参加今日头条“岛屿书声日”活动——这是节目《我在岛屿读书》首次线下主题日活动。
人们踏上海岛,迎着舒缓海风,漫步在草坪上,与节目嘉宾余华、程永新、叶子、七堇年、吴越,以及节目中的其他“好友”首次见面,共同创造专属于线下的“岛屿时刻”。
相遇海岛,分享文学时刻
12月7日,阳光洒满三亚阿那亚的中心草坪,四场围绕文学主题的对话依次展开。
有读者手中拿着一本《山谷微风》,也有读者在包里放着学者刘擎的作品。“期待在作家、学者们的交流中,在他们的思想碰撞中,能够获得更多思考。”一名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如是说。
在“岛屿书声日”活动开场致辞中,今日头条作者与内容生态负责人李黎表达了举办活动的初衷。“《我在岛屿读书》成为许多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岛民’的精神食粮。我们很高兴通过这座桥梁,与更多观众相识、互相影响。”她说。
今日头条作者与内容生态负责人李黎
文学的阅读与创作依旧是此次“岛屿书声日”活动绕不开的话题。“文学关键的一点在于表达人的内心,走过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还是在心里。”《收获》主编程永新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编辑家、作家程永新
余华和刘擎在现场探讨了“阅读的意义”。在余华看来,看似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学、艺术、哲学,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态度与选择。刘擎则从哲学视角分析,阅读不仅仅有直接的功效价值,也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会在更远的意义上决定人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左到右:张大碗子、余华、刘擎
在2022年,在海南分界洲岛,余华和作家苏童、诗人西川和编辑家程永新等人曾在此,录制《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分享彼此的“文学时刻”。
彼时,在分界洲岛书屋外的树下,余华靠在一张木椅上,手捧一本书,手中的书与远处海上的小船形成一个巧妙的夹角,更远处的远山在暮色下成了读书人的背景图。
“我是一边写作一边开始读小说,主要是为了让小说写得更好。”在镜头下,他告诉观众读书的效用,但他和其他嘉宾更多是在交流中,告诉读者阅读的意义。“阅读不是为了马上让你学会、掌握什么。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时候的乐趣比你生活中的乐趣更吸引人。”
如今,《我在岛屿读书》在网络上已积累了大批忠实观众。而此次“岛屿书声日”活动作为节目开播三年来的首次线下主题日,意在依托节目为作者与读者搭建一座阅读的桥梁,让观众和读者有机会走进节目所描绘的“岛屿世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独属自己的“精神岛屿”,或关于文学阅读和创作,或关于对生活经验的深刻反思,或关于自然景致的无限遐思……构建“精神岛屿”的方式是繁复的,但无疑,阅读是许多人建设与联结彼此“精神岛屿”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试图传递的深刻思考。
不同的世代,共通的文学感悟
在海岛上,面对汪洋与日出,作家们有不同的感慨。他们巧妙地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字句,分享自己对世界的体悟。
希腊克里特岛是《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的录制地点。在克里特岛,面对日出,苏童提及《静静的顿河》,里面提到“苍白无光的太阳”,“看上去违背常识,太阳不太可能被如此形容,但如果结合小说背景来看,你会发现那时的太阳只能是苍白无光的。”
青年学者叶子面对日出,则分享了《波伏瓦回忆录》里对日出的描写,“这轮红日如同一个昔日幸福的徽章,深嵌在我的记忆之中。”
从第一季录制地点海南分界洲岛到第二季珠海东澳岛,再到第三季希腊克里特岛,这档带有文学温度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首次走出国门,与海外读者见面交流。节目第三季所走进的克里特岛,是古老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它搭起了一个联结的桥梁,让中希互通,让文明互鉴。
在第一季,老一辈作家谈到自己读鲁迅,读海明威,读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旅行博主房琪则更像代表了节目外的年轻观众,她谈起自己读青春文学。不同的世代的阅读经验却生发出共通的文学体会——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打动人心的。
而第二、三季则邀请了更多“80、90后”年轻作家。这两季,老一辈的写作者、编辑和年轻写作者、编辑彼此交流文学阅读、创作的体验,这体现了节目希望进一步与当下年轻人对话。
在第三季节目中,作家七堇年一句“写作就像是思想的飞翔”,引发许多年轻读者的共鸣与遐思。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写作经验的年轻作者,她亦热爱阅读。
“岛屿书声日”活动当天,七堇年与法律学者陈碧、叶子以及《随机波动》主播傅适野以女性创作者的视角在现场带来一场关于个人体验与创作的对话。
从左到右:傅适野、陈碧、叶子、七堇年
在活动结束后,七堇年向记者谈及自己在节目中的真切感受。“我很想在节目中传达的态度就是生活的多样性。”她说,生活的可能性应该是一片汪洋,但是现在不少人活成一条运河,太急太窄地直奔目标而去,会错过许多风景。“希望大家能坚持自己所爱。”
“文坛老友记”的治愈时刻
“余华老师,您一直是我的偶像。”在当天的“岛屿书声日”活动现场,现场不少年轻读者直率地说。他们在中学时阅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余华的文字呈现的是一种冷冽甚至沉重的状态。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了解现实中的余华——一位明亮开朗、不时妙语连珠的作家。苏童曾说,作家的神秘感,在见到余华真人后,会有一种“喜悦的崩溃。”
《我在岛屿读书》更是让大家更近距离了解这些作家。无疑,在海岛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老师们不是那么遥远、难以企及的人。在我看来,是你们走近了我们。”这是房琪在参与第一季录制时的真实感受。
“我喜欢听余华和苏童互怼,比相声更精彩,许多都是‘现挂’。”在参加节目后,作家祝勇对文学前辈们也有更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人。
他说,《妻妾成群》的文字深邃幽暗,但文字背后的苏童却是一位宽厚的兄长;写出《花煞》《夜泊秦淮》的叶兆言则让人一见如故,温和而没有生疏感。
有观众评价,《我在岛屿读书》聚集了一群“合拍的文坛老友”。在节目中,嘉宾的对话不再囿于文学作品、文学的历史等,还有许多有关生活琐事、生命体悟的对谈,话题可以深沉,亦可以明亮生动。
叶子将节目中的交流称为“一个珍贵的文学现场”。节目也给她带来了非常多建立关爱与友谊的机会,她曾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是一个侧面的纪录,是文学的‘彩蛋’和外传。”
苏童曾在节目中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岁时,在海南办了一个笔会。当时,他从北京的机场把作家史铁生背上飞机,然后从湛江坐轮船到海口。在所有交通工具的转换过程中,他一直背着史铁生。
“我记得他的体温,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自己背着一个圣洁的文学灵魂。”苏童说。
海岛海风轻拂,作家们谈起老友史铁生的作品,想起记忆中的往事。文学给予了彼此间深刻的友谊,也唤起生活中的治愈时刻。
南方+记者 杨琼 贺达源股票配资平台软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