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实盘杠杆平台 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何以领先?

发布日期:2024-12-28 22:25    点击次数:114

线上实盘杠杆平台 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何以领先?

12月24日至25日,2024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广活动在广东中山举办。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旅系统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展开研讨线上实盘杠杆平台,分享各地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经验,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会议期间,广东在会场同期举办“城乡共融·活力绽放”——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成果展,发布《广东经验——公共文化新空间发展探索》一书,向与会嘉宾介绍广东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的最新成果,分享“广东经验”。

(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何以领先?)

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何以领先?

每月活跃HKTVmall应用程式使用者增加至约167万名(2024年9月:约164万名);及

高位推动,完善政策机制

生活在广东,当想阅读、观展或是体验不同的文化艺术时,遍布于城乡的超过4800家公共文化新空间,就是触手可达的好去处。这些新空间或居于社区、商场、企业,或隐于乡村、古镇,是城乡居民繁忙生活中的精神灯塔。

目前,广东已构建了一个以“粤书吧”“粤文坊”为龙头、地域特色品牌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品牌矩阵,实践了一条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扩大文化惠民的有效路径。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清和里,是CBD一处岭南风格的公共文化空间。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清和里,是CBD一处岭南风格的公共文化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是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策、制度、经费、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保驾护航。据介绍,广东从省到市,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建设指引、资金补助、社会力量合作参与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扶持。

广东在全国较早进行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探索。早在2005年,广东就率先建设自助阅读空间,2010年后在政策机制、功能布局、社会参与、品牌传播等方面加快探索,“十四五”以来更将其列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予以重点推动,将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列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之一。

清远市三禾书院•粤书吧,是周边村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红介绍,广东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全省共投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超过64亿元,建成“小而美”“特而精”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超过4800家,广州、深圳、佛山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多次获得国际图联奖项。

“目前,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已成为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旅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人们阅读、赏艺、交流、创造与分享的需要,有效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基层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助推作用,为全国提供了系列‘广东经验’”。赵红说。

“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认为,广东的新空间建设在品质、服务功能、管理运营和设施形态等方面都实现了提升,尤其在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方面,从建设到管理运营,都体现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使得新空间运营充满活力。

(创新运营模式,打造文化微地标)

创新运营模式,打造文化微地标

激发活力,探索社会力量共建共享

佛山市金凤凰公园,闲置休息驿站改造为樱造艺术空间;茂名市信宜市双合村,闲置民房变身图书馆;珠海市北山村,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活化为茶馆“粤文坊”;潮州古城内,荒废多年的明代古宅,精心修缮为工夫茶文化博物馆……

佛山市顺德区樱造艺术空间,打造多元、有趣的艺术展览。

在广东,像这样盘活社会存量资产、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坚持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建设原则,整合盘活社会资源,撬动社会力量投入场地、资金、人员等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广东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建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机制。据统计,“粤书吧”建设共撬动了将近500家企业参与,投入超过3500万元。

2024年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指南》,为广东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参与、横向整合、纵向联动、智慧赋能、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等提供了实践指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资助项目,东莞市举办“品质文化”创投大赛,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赋能公共文化空间,推动社会力量为群众提供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山市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是中山人民心中的文化新地标。

以中山市为例,中山大力推进香山书房建设,探索出整体低投入建设、低成本运营、高水平服务的“两低一高”建设运营新模式。数据显示,在建成的逾百家香山书房中,有38%由原街区自助图书馆升级而成,59%为改造其他现有场馆升级而成,新建成的占3%;市财政投入占比约40%、镇村投入约占33%、社会力量约占27%。

据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建设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物业设施,还减轻了财政负担,更激发了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为中山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引领,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

广州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深圳海书房、佛山读书驿站、中山香山书房、韶关风度书房……广东以“一市一品牌”的原则,在全省打造了165个公共文化新空间品牌,遍布城乡、活力勃发。

点缀在深圳盐田海岸线的海书房,外观造型各具特色,拥有“灯塔”“听海”“邂逅”等富有诗意的名字;韶关市风度书房韶州公园分馆,以“兰花”和“张九龄”两个当地文化名片为设计元素……这些“高颜值+新服务”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结合在地文化资源进行打造,以活动、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所在地的文化传承保护,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文化空间IP。

建设在乡村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则为乡村振兴、古建筑保育、非遗展示等带来了全新活力,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拓展。

(用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

用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

广州花都区塱头村,一座历时两年打造的春阳台艺文中心在荷塘边拔地而起。在这里可以看展、看剧,还有藏书楼、阅览室、亲子屋等多样空间,自2023年运营以来,挖掘、推广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多元文化活动的全新场所,吸引许多市民前来参观。项目由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公益基金会共同打造,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探索了乡村振兴的“塱头模式”。

春阳台艺文中心坐落于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据介绍,2024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乡村文化更新计划”,将乡村新空间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的主要举措,安排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项目专项资金875万元,补助“百千万工程”首批22个典型县和15个粤东西北地市,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同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分馆以及服务点协同发展,实现全市资源互联互通,构建全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新空间与“省—市—区—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有效补充,助力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文化圈”。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注意到,广东不仅涌现出了一批颜值高、有内涵、有特色的优秀文化空间;空间跨界融合的现象也非常普遍,特别在文旅融合方面,新空间与酒店、民宿、公园、景区、书店商圈等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唐琼认为,‌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新空间建设过程中有力地进行统筹、协调和规划,避免无序发展;‌其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网‌,实现资源的持续互换和有效输送,确保优秀资源能遍及城乡每一个新空间;‌最后,需有效发动并赋能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赵红表示,下一步广东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新空间规划布局,实现跨界融合共进;以数字化社会化为抓手,创新业态多样发展;以建立资源与服务供给机制为重点,提升管理服务品质;以新媒体矩阵为助力,推动新空间扩大“朋友圈”,加快建设开放融合、富有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撰文:徐子茗

剪辑:陈文夏线上实盘杠杆平台